大调研开始了!千万不要犯调研上的形式主义
调研,顾名思义就是调查研究,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,可以说调研是我们优化政策的基础,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。可是,不知从什么时候,调研开始出现严重的形式主义,结合我一位公务员朋友的经历,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。第一个是调研看盆景。上级领导来调研,提前下通知,基层就开始忙活着安排,主要是路线、人员和饭店。上级领导来了,根据领导提出的调研主题,基层就开始谋划路线,怎么把基层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,就怎么设计路线,对于那些应该被上级看到的,或者应该引起重视的,要极力避开。基层一般会在高速路口或者县界上接着领导,然后领导的公车就会跟着县里的车到各个参观点看一看,上下之间存在一种默契,那就是谁都知道这是设计好的路线,但是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。路线安排好了就是人员了,有些上级领导,喜欢和群众聊聊天,上新闻的时候也显得好看,谁能和领导聊呢?那些上访户肯定是没有这个机会的。在确定人员的时候,一定要找平时比较配合的企业家,或者由村支书确定村里比较老实的家庭,这样可以和领导其乐融融地聊一聊,而且不会提出让领导犯难的要求。盆景看完了,和群众拉近距离的视频拍好了,下一步自然是“米西米西”啦,去哪里“米西”是件重中之重的事情,领导好不容易来一趟,一定要让领导吃上当地的特色。临走的时候,还要准备些土特产,司机也有份的哦!当然,基层会得到一张红头接待函,领导每人接待费用有的地方是一百,发达地方可能二三百,一般人员减半,陪餐人员也是一样。当然绝大多数吃饭会超标,那怎么办呢?只好逼着基层想别的办法,通过其他的方式把钱补过来。这里强烈建议,下基层调研的领导自带餐费,县级全面取消接待费用,上级来调研,饭钱由上级部门承担,这样多好。第二个是调研题目没意义,为了调研而调研,没有后续配套措施,比如调研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。我的这位朋友就曾经经历过一次,市里领导下通知让调研这个题目,好了,基层调研去就行了,到时候给市里报个数据详实的调研报告就行了。这朋友也是实在人,还真通过各乡镇下通知,每个乡镇再通知村支书,由村干部对每个村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统计。包括外出务工人员数量、性别、年龄、学历、工资收入、孩子是否跟着父母外出等。他自己也和同事到村里调研,半个多月,整理了一份非常详实的调研报告,并在最后做出调研结论:本县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,说明本地就业岗位相对较少,希望上级在招商引资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。报告递上去了,领导在工作群里点了三个赞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兴师动众地让基层做这么个调研,有什么意义吗?要出台什么政策吗?都没有,只是给基层干部找个事儿做罢了。第三个就是遇到问题躲着走。在一次调研中,市部门领导下来了,按照要求提前安排好企业,本来看看企业,录录象,照几张照片就该结束了。可这位市领导临走的时候非要问一句,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?这位企业老板也很实在,领导问了,他就咧着嘴说了:领导,现在企业还真有点问题需要解决,一个是融资问题,咱这是小企业,融资相对较难,成本也高,能不能协调下,多给放点款。另一个是县里的冷链物流发展较慢,我们这速冻食品缺了冷链物流难以做大做强……这位企业家巴拉巴拉的说完了,市里领导还是一脸祥和地说:“好,有问题就反应,回去我们研究研究。”这时候也十一点十分了,到饭店正好十一点半,又是其乐融融地吃了一顿饭,吃完饭就回去了,至于那位企业家说的难处,一样也没解决。其实他根本解决不了,又不是对口部门,提的问题都不在他的管辖范围,怎么解决?现在,大调研要来了,只希望这个大字不是体现在调研题目多,而是体现在调研大民生方面,着力解决民生、发展各方面的掣肘问题,听一听群众的声音,为民生、为发展解绑。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